東方維納斯——安岳紫竹觀音。
  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圓覺洞。吳坤忠攝
  今
  年,重慶大足與四川安岳進一步加強旅游合作,共同推出安岳石刻—大足石刻佛教文化旅游精品線路。其實,早在2007年,無論對於久藏深閨的安岳石刻,還是對已經盛名在外的大足石刻,都是一個重要的轉折年。隨著《大足、安岳旅游發展協議》的正式簽訂,雙方的合作吹響了“集結號”,安岳石刻面對大足石刻,不再發出“既生瑜,何生亮”的感嘆。
  安岳縣是目前中國已知的中國古代佛教造像遺址最集中的縣,目前已發現歷代石窟造像200處,造像10萬餘尊,其中尤以唐代造像的宏偉和宋代造像的精美著稱於世,在中國石刻藝術史上具有上承敦煌、雲岡、龍門石窟,下啟大足石刻的特殊地位。2000年被文化部授予“中國石刻之鄉“的稱號,安岳石刻·圓覺洞景區成功創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。
  石刻之古
  秘藏千年的藝術遺珍
  從唐、五代、宋延續至明清到現在,中原入蜀又從廣元、巴中到安岳,石刻穿越時間和空間在這裡生長。
  茗山寺,位於安岳縣民樂村的虎頭山巔。從山下的石階小道去往廟裡,沿路石刻佛像周綴於絕壁之上。一尊毗盧遮那佛,寂然佇立,靜謐安詳,石壁上的橫紋更添歲月的滄桑感。由於處在風口,不少石刻風化的痕跡如同年輪。一個當地的文管員,就和她的狗住在廟裡,守候著這些渡盡劫波的兩宋佛像,也接待和主持著當地鄉親的參拜。
  在安岳,這些石刻的開鑿年代,從唐、五代、宋延續至明清,甚至現在還在開鑿,是鮮見的繼續生長著的石窟群落。安史之亂後,石窟沿著中原入蜀,又從廣元、巴中到安岳,在這裡,佛最終停下了腳步。五代亂世,巴蜀原來石窟興盛之地逐漸開始走向衰落,唯有安岳、大足一息尚存,保存了石窟藝術的火種。這些五代石刻,其造像風格早已失去了唐代石窟大氣磅礴的氣勢。在五代短暫的低潮之後,宋代終於噴薄而出。安岳、大足分別成為北宋、南宋的巴蜀最為重要的石窟藝術中心。
  北宋是安岳石刻的黃金時代,之前的圓覺洞、千佛寨仍在造像,又出現了茗山寺、華嚴洞、毗盧洞、寶珠寺、寶相寺諸多精品。南宋年間,大足石刻興起,不少安岳工匠轉投大足,迄今在大足留下姓名的29位工匠,就有18位來自安岳。南宋末年,蒙古人入侵四川,安岳也難逃戰火,在無止境的王朝更迭與戰火之後,安岳石刻逐漸被塵封於枯藤、雜草與青苔中。
  這些佛像至今仍塵封於西南一隅,任凄風冷雨腐蝕他們的臉龐與身軀。這反倒激發了人們保護遺產的意識,最近十年,一批又一批的人前往安岳尋覓石刻足跡,感受佛色雕畫的疏影暗香。
  石刻之多海量珍藏締造“佛雕之都”
  安岳縣69個鄉鎮,摩崖造像共230處、造像10萬尊左右、經文15窟、40餘萬字,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文物寶庫。
  安岳建縣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,滄桑巨變,而諸多文化遺跡仍保存完好,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文物寶庫。全縣69個鄉鎮,無一沒有石刻。如果將境內的佛像首尾相連,足足有5公里長。
  目前,安岳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,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9處,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,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5處,各類文物保護點1000餘處,是人們近距離觸摸歷史的藝術寶庫。經歷次普查核實,安岳境內現存一定規模的摩崖造像共230處,造像10萬尊左右,高3米以上的上百尊,5米以上的40多尊,15米以上的兩尊。經文15窟,40餘萬字,至今保存較完好並具有一定規模和文物價值的石刻有45處。
  這些石刻盛於唐、五代、北宋,元、明、清漸少,民國數量最少,全境石刻數量龐大,但較為分散。唐代安岳經濟繁榮,有釋玄應等一批全國知名的中原高僧來到安岳主持建寺、造像,進行佛教文化傳播,由此石刻造像極多。安岳宋代有馮山、劉儀奉等262名進士,文化興盛可同四川眉山的“三蘇”媲美,有“東普西眉”之美稱。另外還有一批知名僧人、安岳地方官員和當地豪富也大力倡導、主持造像經刻。佛教、道教的自身力量與官方力量、民間力量共同使造像達到鼎盛,留下蔚為壯觀的石刻文物,成為人們研究1000多年來社會史、文化史、宗教史、美術史等的重要史料。
  石刻之美
  灌註信仰的雕刻傳奇
  20餘尊造像,或慟哭、或悲戚、或靜穆、或沉思,無一雷同,展現出如此令人驚艷的雕塑美和生命美。
  安岳石刻佛緣深厚,工藝精湛,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,這些石刻的造像風格,除少數敦樸、粗獷的魏晉風骨外,大多是體態豐滿,雍容華貴的唐代風格,也有一些精細華美、瓔珞蓋身的宋代特征。
  其雕工精細,刀法嫻熟,工匠若非將生命與信仰灌註其中,實難展現出如此令人驚艷的雕塑美和生命美。每一尊石刻都神態各異、炯炯有神。能工巧匠們將它們化靜為動,化虛幻為現實。八廟卧佛溝的卧佛,全長23米,堪稱世界左側卧佛之最。整個造像定格了釋迦牟尼涅槃時的場景。卧佛面目安詳平和,袈裟上的衣褶只用了寥寥幾筆的線條,勾勒出灑脫氣質。反觀卧佛身後的20餘尊菩薩、力士、天龍八部像,或慟哭、或悲戚、或靜穆、或沉思,表情精準,無一雷同。
  毗盧洞的紫竹觀音,有著“東方維納斯”之稱,將安岳宋代石窟之美髮揮到了極致。這座紫竹觀音高3米,柳葉眉、丹鳳眼、高鼻梁、櫻桃小口,坐在荷葉上,右腿翹起,左腿懸於蓮臺之下,恰似一個天真的鄰家少女正在蓮葉間嬉戲。當時的工匠似乎以身邊的四川女子為模特兒,塑造了這尊石窟藝術史上的“尤物”,難怪人們愛昵地稱為“翹腳觀音”、“風流觀音”。
  而安岳石刻令人驚嘆之處,還在於其別具一格的飛天創造,彌散出幾分獨特的味道。
  中國飛天大多出現在繪畫中,石刻飛天寥若星辰。飛天凌空飛舞,衣裙迎風擺動,想在冰冷的石頭上雕刻出動感的飛天,其難度可想而知。在圓覺洞,壁畫成了立體的雕像,直逼眼前。圓覺洞四尊飛天綴刻於凈瓶觀音、阿彌陀佛、大勢至菩薩左右,頸繞飄帶,手托花蕾,輕盈曼妙,靜止的佛龕仿佛具有了動感。石刻藝人把飛天的飄逸靈動表現得淋漓盡致,石窟中的佛像也有了“天衣飛揚、滿壁風動”的意蘊。
  華西都市報記者田雪皎李姍姍  (原標題:游完大足去安岳 拜足“東方維納斯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q36iqzj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